福建:项目建设“加速跑” 全力以赴稳投资******url:https://m.gmw.cn/2023-01/06/content_1303246589.htm,id:1303246589
新华社福州1月6日电(记者董建国)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新年伊始,制造业大省福建一批产业项目施工建设正忙,为稳投资开好局。
图为福鼎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里,工人在电池生产线上操作。(宁德时代供图)
新能源产业是福建新兴的优势产业。连日来,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福鼎市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厂房林立,现场桩基耸立,吊臂挥舞,火热的施工场景一览无余。“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我们一直抢抓建设‘不打烊’。”现场的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吴立雄说。
“目前基地的前三号厂房均已实现投产,四号厂房已完成主体建设,正进行内部装修施工。”福鼎生产基地筹建项目经理陈君通说,整个生产基地整体规划5个电芯厂房、4个模组厂房,规划产能120吉瓦时(GWh),达产后产值超千亿元。
“该项目的落地建设,将有效促进当地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福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林天禄说,自项目启动以来,当地全力抢时间、拼速度,多部门采取并联式推进,推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龙头引领,产业聚链。近年来,依托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宁德市通过招商累计引进80多个产业链项目。
2023年初,福州集中开工177项重大项目,总投资98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04项,总投资596亿元。
在位于福州长乐区福米产业园里的恒美偏光片智造工厂,一件件产品包装成箱等待发货。在一旁的工地上,十几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生产建设不停步。工厂总投资42亿元,规划建设两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已开始正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预计今年二季度正式投产。随着放量生产,今年产值将超预期。”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杨学锋对企业产能跨越升级信心满满。
据杨学锋介绍,偏光片被誉为光学芯片。公司作为上游企业,补上了当地新型显示产业链条的一块重要拼图,完善了产业供应链。
龙岩上杭县天甫年产36万吨半导体级电子材料生产项目、福州福清市中景石化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项目、福清核电站、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C区项目……一批影响力较大的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成为当地经济稳增长的强大后劲。
项目落地添底气,投资增长稳信心。福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前,福建省不断加大项目协调力度,持续推动项目建设,对稳投资形成良好支撑。通过抓紧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不断补链条、强链条,为推动经济良好开局注入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共二十大·观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被以一种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性的表达方式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资料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鹭成群嬉戏。 孙劲松 摄这个概念同样寓于中方此前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之中。站在这样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推进的“美丽中国”建设正为构筑“美丽世界”展示更多可能。
这种丰富可能,体现在观念上的更新。
先污染后治理,曾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许多国家生态环境因此急剧恶化。中国也一度走上这条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里,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却也因严重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过。
于是,中国的决策层不得不替未来算两笔账:一笔账是,按照传统工业文明道路继续走下去,还要付出多少经济、社会、政治、健康的代价;另一笔账是,重塑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型的成本、风险、收益几何。
这十年,从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作“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发展观层面的“升级”背后,中国显然把这两笔账算清楚了。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重走这条路。”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种更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发展方向。
这种丰富可能,也体现在行动上的有为。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的背景下,打赢这场硬仗需要作出艰苦卓绝努力。但二十大报告重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表述,并作出一系列细致部署,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行动派”姿态。
资料图:西藏措美县哲古风电项目。贡嘎来松 摄“双碳”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中长期愿景、综合性目标和系统实施平台,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抓手;也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新鲜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指出,在后疫情时代,通过全方位低碳转型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将越来越成为广泛共识。中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
从观念到行动,中国的知行合一,则为一同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更多国家提供了参照和启迪。
绿色低碳转型之于成熟发达国家,是相对单纯的议题,但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周全的考量。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仍有相当增长潜力。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求中国在减碳的同时,继续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中国如何实现公平的绿色转型,如何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鲁达·达斯古普塔认为,中国的做法和经验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借鉴意义。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二十大报告中具有一体性、综合性的部署,意味着中国不会接受其中任何一项任务偏废。“单打一”“运动式”的减碳将被纠偏,中国冀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等,推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生态环境问题源于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邹骥举例说,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正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发展紧密结合,并找到二者最大协同点。他相信,生态环境保护会创造出新需求,进而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更多这样的新动能正加速释放,不断丰富着未来的可能性。人们期待,当“美丽中国”愈加可触可感,“美丽世界”也不会止步于梦想。(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